福州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
实施方案
为贯彻落实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(国办发〔2019〕40号)、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》和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(体发〔2020〕1号),结合学校实际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、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,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推动大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,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(二)工作目标
到2028年,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,体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,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,体育育人成效显著增强,学生体质和体育综合素养明显提升。到2035年,建成多样化、现代化、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。
(三)工作原则
1.立德树人,以健康学生身心为根本。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,推动体育育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,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、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上的独特功能,实现“以体育智” “以体育心” “以体育人”的使命,培养具有高体育素养的“新工科”“新文科”人才。
2.改革创新,促进学校体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。立足时代需求,更新体育教育理念,深化体育教学改革,全方位提升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,使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相适应,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,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相匹配。
3.健全机制,构建完整的体育育人体系。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设置、教学内容安排、师资队伍建设、体育场馆设施建设、校队训练与竞赛、课外体育锻炼机制,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融合作用,构建课堂教学、课外锻炼、训练竞赛、AI赋能、文化熏陶一体化的“福大体育模式”。
二、工作任务
(一)深挖思政元素,提升体育课程育人成效
充分发挥体育“育人程度高,育人方法多,育人途径乐,育人体验深,育人思想丰,育人价值高”的特点,通过课程内容安排、教学方法创新、运动训练项目设计、竞赛规则习得等方面,深入挖掘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,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、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,不畏艰难、吃苦耐劳、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,遵纪守法、爱岗敬业、公平正义的规则意识,不断提高体育课程育人水平。(责任单位:体育教学研究部、教务处、各学院)
(二)深化教学改革,健全体育课程体系
完善体育课程体系,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、修习时间、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改革,以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爱好、体质健康和体育技能提升的多层次需求。面向不同年级、不同体质、不同运动水平学生开设“健康体能课”“自主选项课程”“福大阳光竞训班”“导引保健课程/调适性体育课程”等系列课程,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需求。开设丰富多彩的“自主选项课程”,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修习2—3个运动项目,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,提升体育素养。改进和提升体育课程考核方法,更加科学、客观、全面地对学生的体育习得情况进行评价。面向大四学生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并实施AI锻炼计划,实现体育课程大学四年全覆盖。(责任单位:体育教学研究部、教务处、各学院)
(三)落实体测制度,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
全面贯彻落实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等,完善体质健康测试管理制度,要求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体质健康测试,学生体质健康达标、体育学分修满方可毕业。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质健康测试方案,加强对测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,确保测试过程的规范安全和全面准确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,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全面、客观的分析和评估,及时向各学院反馈学生每学年体质健康测试情况。将学生体测成绩列入学生档案,并将体质健康状况、体育课成绩、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。〔责任单位:体育教学研究部、教务处、学生工作部(处)、各学院〕
(四)加强课外锻炼,推进数字赋能体育教学
构建校园智慧体育系统,运用人脸识别技术与大数据核心算法等数字工具,考核记录学生体育锻炼数据,敦促学生进行课外锻炼,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锻炼1小时的生活习惯,形成终身自主锻炼意识。不断完善体育线上信息平台功能,实现场地设施、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的全过程记录,打破传统课堂体育教学的时空局限,辐射带动全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。〔责任单位:体育教学研究部、学生工作部(处)、教务处、各学院〕
(五)健全竞赛体系,增强体育文化氛围
构建以“群体振奋杯”为主体的校内体育竞赛体系,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,定期开展校运会、“12·9”环校越野跑、“五·四”火距接力赛,以及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等参与面广、影响力较大的校级联赛,打造高水平竞技类比赛、传统红色赛事和新兴赛事相结合的“一校多品”体育赛事群。依托比赛项目建设一批师生体育精品社团,发挥专业体育教师在赛事中的指导作用,提高赛事的专业水平。加强赛事宣传,提高广大师生对各项赛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,邀请校友参加各类体育竞赛,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,营造丰富多彩、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。〔责任单位:体育教学研究部、团委、校友会、工会、学生工作部(处)、各学院〕
(六)加强校队建设,扩大福大体育影响力
建立健全校运动队相关规章制度,提高体育赛事的专业水平,加大体育赛事支持力度,依托体育竞赛项目选拔优秀学生成立相应校运动队,开展常态化训练,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提高体育技能水平。加强校运动队管理,鼓励校运动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,在足球、篮球、跳绳、登山、网球、健美操等优势项目领域,以及舞龙舞狮、龙舟、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领域,形成一批有实力有代表性的校级运动队,巩固省内优势地位,不断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。〔责任单位:体育教学研究部、学生工作部(处)、校团委、各学院〕
(七)完善评价体系,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
发挥好体育教师体育育人的主力军作用,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综合育人本领,引导教师将体育教学训练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和使命,加强自身建设,加强思政知识储备。健全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,鼓励教师承担校队训练、赛事指导等工作,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标准,加强教师业务培训,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,发展建设新兴体育项目,全面推进体育综合育人实效。(责任单位:人事处、教师工作部、教务处、体育教学研究部)
三、保障机制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将体育育人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,成立由校党委书记、校长任组长,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,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、教学工作的副院长,宣传部、教师工作部、学生工作部(处)、团委、教务处、计划财务处、体育教学研究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体育育人工作领导小组,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,办公室设在体育教学研究部。
(二)强化监督检查。定期对学校体育育人工作进行专项督导,相关部门根据督导反馈及时整改,切实贯彻落实体育育人长效机制。
(三)保证经费投入。将体育育人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,设置专项经费,加大对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,加快完善校内体育设施,修缮老旧场馆,建设新的标准化的体育场馆,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经费支持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,多渠道增加投入。